WFU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吞雲吐霧放鬆抒心?電子菸使用要小心!

某日午後,阿俊與小陳跟客戶開完會,走出客戶公司大樓後,阿俊從西裝口袋拿出一個長方形裝置,吸了一口並吐出陣陣煙霧。


小陳:「這什麼啊?我記得你不吸菸啊,怎麼開始吸了?」

阿俊:「這不是一般的香菸哦,你聞聞看有菸臭味嗎?」

小陳:「沒有耶,這到底是什麼啊?」

阿俊:「你竟然不知道,這是現在很流行的電子菸啊!沒有菸臭味、不用點火,還有好多口味可以選,吸了開心又沒負擔,多棒啊!你要來一口嗎?」

小陳:「看你講得口沫橫飛,電子菸真的有這麼好嗎?我看我還是小心一點好啦。」

越來越流行的電子菸,真的像廠商宣稱的那麼好嗎?吸電子菸真的不傷身嗎?

我們整理了電子菸的相關介紹,快一起來看看!


電子菸是?


電子菸利用電池驅動霧化器,加熱菸油(含有丙二醇植物甘油、食用香精或尼古丁),產生蒸氣供人吸食。由於蒸氣中無焦油及一氧化碳,被部分醫學界人士認為是有潛力的尼古丁替代品。

但隨著使用者增多,電子菸的科學研究也越來越多,由於品質不一的菸油容易造成肺部感染,不正確的吸菸習慣容易造成過度使用,使得電子菸的危害逐漸浮現,爭議也逐漸增加。


電子菸四大爭議


1. 尼古丁含量: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檢測,2013年至2015年的電子菸檢體當中,七成都含有成癮性尼古丁
2. 標示不合:電子菸菸油的尼古丁含量,常與外包裝標示不合,可能會導致使用者吸入致命劑量的尼古丁。
3. 肺部安全性:人體皮膚接觸或食用植物甘油是安全的,但加熱汽化後,吸入肺部的安全性仍有疑慮。(如麵粉等粉狀食品原料吸入肺部就會影響呼吸系統)。
4. 戒菸與二手菸:電子菸廠商有時會宣稱電子菸為戒菸產品,但目前無公認的臨床報告能說明是否有效,而電子煙仍然會製造二手菸,造成其他人的危害!


電子菸的危害



1. 致癌物質:根據研究指出,雖然電子菸較普通香菸少了60種致癌物質,但若達到加溫150-200度以上,仍可能會使菸油發生化學反應,釋出一氧化碳。一些研究甚至指出,電子煙雖然比傳統菸的致癌危害低於75%,但並不代表完可能全無害。

2. 廉價菸油致病成分:廉價菸油的煙霧當中,除尼古丁、甲醛和乙醛外,還含有許多化學物質,如丙二醇、二甘醇、可丁寧、毒藜鹼、菸草生物鹼或其他超微粒子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長期使用可能產生癌症及其他疾病!

3. 疾病風險:美國心臟病學會的研究指出,電子菸可能會增加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抑鬱症、焦慮症的風險。另外的研究顯示電子菸與傳統菸對於血管的傷害相似。


總結:電子菸比香菸好嗎?


電子菸的使用者日漸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但電子菸真的比香菸好嗎?
綜觀上述的資訊,大多數的電子菸還是含有尼古丁,甚至有些電子菸含有過量的尼古丁,甚至會讓人暴露在比傳統香菸更大量的尼古丁中。而且使用者會吸入許多有毒致癌污染物,周遭的人也暴露在二手菸的風險中。因此依照目前各類研究的結果,我們建議:

1. 孩童、年輕人、孕婦不應該使用電子菸,或暴露在電子菸的二手菸中。
2. 想要戒菸的人,應先尋求戒菸門診的專業協助,而非使用電子菸。
3. 目前沒有抽菸的人,不該嘗試電子菸

關於電子菸對健康影響,仍有許多研究在進行中。無論如何,遠離菸害,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是保健的不二法門!振興醫院心臟重建團隊,關心您的健康~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心臟牙齒有關係,口腔衛生要當心



聽到「牙齒疾病」,你會想到什麼?
大多數人通常會想到蛀牙,畢竟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但除了痛到讓人印象深刻的蛀牙之外,其實牙周病更是無聲無息的狠角色,因為牙周病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嚴重更可能致死!

你可能會說:「牙齒跟心臟?感覺沒什麼關聯啊!怎麼會這麼嚴重?」

這就要從牙周病的成因開始說起,接下來我們會向你介紹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快繼續看下去。


牙周病是什麼?



我們的口腔中其實有細菌存在,平常跟人體是處於共生狀態,但如果不注意口腔清潔,細菌就會大量繁殖,進而形成牙周病,導致牙齦發炎。如果發炎持續惡化,就會蔓延到牙齒根部,形成牙周炎。

由於牙周病初期不痛不癢,導致很多人會忽略它,若沒有定期讓專業牙醫檢查、治療,將導致牙齦被破壞,最終與牙齒本體分離,造成牙齦與牙齒間有縫隙,容易形成藏污納垢的囊袋,讓細菌更加大量繁殖,讓牙周病更加嚴重。


牙周病嚴重會怎樣?



由於細菌大量繁殖,會造成囊袋的表皮不斷被侵蝕,並產生潰瘍變化,這就讓牙周細菌有侵入人體循環系統的機會,進而影響身體健康!當牙周細菌進入血液,就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發炎,心血管疾病就隨之而來,其中跟牙周細菌最有直接關係的,就是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會造成血管變硬變脆,甚至產生血栓,進而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中風、動脈瘤…等心血管疾病,致死率高,且台灣近十年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成長率,是癌症的3.5倍,不可不慎!

除了心血管疾病,若牙周病細菌侵入到心包膜內空間,容易造成急性心包膜炎,因發炎腫大而壓迫心臟,或可能由血液侵入,造成細菌性心內膜炎,致死機率高!


該怎麼辦?

無論你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口腔照護都是天天要注意的重點,建議如下:



而以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進行牙科相關治療前,需要特別注意:
1. 心內膜炎高風險族群:心臟瓣膜置換、先天性心臟疾病、得過感染性心內膜炎、洗腎病人,都是心內膜炎高風險族群,必須每天特別照護來維持口內清潔,病免。在進行任何牙科治療前,請完整諮詢你的心臟醫學團隊與牙醫師。

2. 心肌梗塞患者:最好等到心肌梗塞發作後六個月,才進行牙科治療。

3. 使用抗凝血藥物者:這類藥物可能會讓你在進行牙科治療或手術時,出血不止,但也不可以未諮詢心臟醫學團隊就自行停藥。

4. 心絞痛:心絞痛的患者通常會服用鈣離子阻斷劑,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造成牙齦腫脹或增生,造成清潔困難。如果有這種情形,請縮短定期回診洗牙的時間。如果是控制不穩定的心絞痛患者,請避免不必要的牙科治療。除了要先諮詢心臟醫學團隊之外,並建議在大醫院進行治療,以降低風險。


總結

牙周病雖然一開始不痛不癢,卻是心血管的無聲殺手,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的人更加要注意口腔衛生,以免引發更多病症。如果你有牙齒與心臟的相關疑問,歡迎諮詢振興醫院心臟團隊!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歡迎報名11月份座談會:「牙齒保健康,心臟才強壯」!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各類誘因用得好,促進運動沒煩惱



某日午後,小林與阿城在茶水間閒聊。
小林:「走啦,今天下班去健身房流汗一下!」
阿城:「不要啦,好累耶,上次跟你去一次,沒想到回去酸了兩星期,連走路都在酸。真搞不懂你怎麼持續的!」
小林:「剛開始都是這樣啊,不過運動就是要持續,才看得到效果嘛。」
阿城:「再看看啦,我下班還是去買鹽酥雞回家看劇比較舒適。」

上述對話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許多人都知道運動的好,但真的開始運動時,卻往往無法持續,怎麼會這樣?


運動的好處與難處

運動能給我們的好處非常多,例如改善睡眠、防止跌倒、遠離三高威脅、降低肥胖、增進生活品質、降低慢性病發生機率、減少癌症發生機率、減少死亡率……等,其實隨著網路發達,各種健康知識流通,大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很好,也知道自己該運動,但有在規律運動的人依然很少。

根據統計,美國每年醫療保健費用接近1,170億美元,其中10% 過早死亡原因都與未能達到建議運動標準有關。儘管大多數美國人都能輕易實現運動建議,但事實上只有26%的男性、19%的女性、20%的青少年達到了【美國身體運動指南】的建議標準。

台灣也是如此,無論是成年人或學生運動比例都不高,除了造成肥胖問題之外,2017年公佈的的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種死因的危險因子都包含了缺乏運動!難道運動真的那麼難嗎?

一般人無法持續運動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酸痛疲勞:運動的好處需要時間才會顯現,但剛開始運動的痠痛或疲勞卻很快襲來,這種「甜頭慢、痛苦快」的情形造成許多人無法持續運動。

2. 沒有時間: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被工作與讀書佔據,因此要運動時往往會說:「沒時間啦!」

3. 社交缺乏:家人、朋友如果都沒有運動習慣,其實自己也很難開始運動,因為只有自己與親友的活動不一樣,會讓人感到孤獨而不想繼續。

4. 環境因素:氣溫是否穩定、氣候是否常下雨、運動場所的方便性、安全性、生活環境是否有公園、人行道……等,這些都會影響運動的意願與持續性。


如何促進持續運動

上述的原因人人都會遇到,但也不是無法克服,根據美國衛生公共服務部的研究,只要打造適當的制度與環境,配合科技的使用,就能有效促進民眾運動,並且養成運動習慣!

例如:對維護健康、避免慢性病的人,給予醫療、保險等方面的獎勵、培訓醫療相關人員給予病患運動建議、企業雇主可建立環境鼓勵員工運動、公部門可透過合約條件讓合作廠商運動、從各級教學校育養成運動習慣……等,雖然這些措施都有效,但大多偏向政府或企業管理者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果是個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 由簡入門: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建議從簡單的走路開始,先讓身體慢慢調整,循序漸進的加強運動強度,才不會因為一下子過度運動,導致全身痠痛而再也不想運動。

2. 社群支持:如果親友不運動,可以試著加入運動社團、運動課程等社群,讓自己在團體中運動,有人可以分享運動的喜悅與過程,有了心理支持會更容易持續下去。

3. 科技輔助:利用運動手環、智慧型手錶等科技設備,搭配各類運動記錄手機app,可以藉由將運動數據視覺話、具體化,來督促自己設立目標、自我監控,並且可以透或社交媒體來互相分享,讓運動變得更有樂趣!


簡單的運動就能對健康有很多助益,運動並不難,難的是開始與持續,透過以上的方法,你也能輕鬆運動、持續運動!有任何相關疑問,歡迎洽詢振興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我們將很樂意為您提供諮詢!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病後沮喪很正常,面對心情抗無常




阿成今年52歲,正值人生的壯年期,在大企業擔任主管職,與妻子阿璃結婚30年,兩個小孩也已踏入職場,一家人和樂融融,是社區中的模範家庭。半年前,阿成飯後外出散步時,胸口突然劇痛,還好太太即時打119,社區剛好備有AED傻瓜電擊器,在緊急處置與住院治療後,阿成順利返家療養。

雖然身體狀況慢慢恢復,但阿璃發現阿成返家後時常悶悶不樂,飯也吃不下,沒事就躺在房間的床上,連燈也不開。原來阿成覺得自己生病了、沒用了,一邊擔心會不會復發,一邊怕自己拖累家人,惡性循環下每天心情都很沮喪,這讓阿璃非常擔心。

某天聊天時,鄰居阿雀姨知道了阿成的狀況與阿璃的煩惱,分享了自己照顧老公阿森伯的經驗(阿森伯也是心臟病患者),並介紹阿成參加醫院舉辦的病友團體與活動,阿璃也叫兩個孩子多多回來陪陪阿成。漸漸的阿成走出陰霾,恢復成過去談笑風生的樣子,籠罩在一家人的低氣壓也消失無蹤了!


沮喪很正常


其實不只阿成會這樣,心臟病後會有心情沮喪是很正常的事,大多數的心臟病友都經歷過心情不好的時期,畢竟經歷了生死交關的大事,並且對未來有許多的擔憂,只是每個人的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有些比較嚴重的沮喪可能會演變成憂鬱症,憂鬱症已被列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預後不良因素,可能會導致復發或其他疾病,造成「生病-憂鬱-生病」的惡性循環。該怎麼辦?

轉換三招
要避免心情過度沮喪造成其他健康上的危害,可以嘗試以下三招:
1. 面對自己:一昧地說看開一點,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正視自己的心情,並且辨識是哪一種情緒,生氣、難過、擔心……等,並講出來。當你開始辨識並描述時,其實就已經開始把自己抽離負面情緒了,如果能進一步找出這些情緒的原因,就能更有效地恢復心情唷!

2. 親友陪伴:除了正視自己的感覺,親朋好友的陪伴也很重要。大多數人都屬於群體動物,在親近的人身邊會有放鬆的感覺,有時並不需要過多的談話,靜靜的陪伴在身邊就已經足夠。如果能將自己的心情講出來,與親朋好友分享,對於心理健康會大有幫助。

3. 參加活動:除了在家休養,外出參加正規醫療機構舉辦的病友團體、相關活動,更是好選擇!藉由認識跟自己遭遇相似的人,交流彼此遇到的情況,可以讓人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並且能藉由團體的各種活動,讓心情受到支持。

如果你也有心臟病後沮喪的情形,歡迎你試試以上三招,並且誠摯邀請您來參加振興醫院心臟外科醫療團隊舉辦的各式活動,讓我們一起正視心情,跨越人生的無常!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身強體健體能好,心臟疾病自然少



炎熱的午後,小林跟幾位同事剛吃完午餐,正要走回辦公室,一邊抱怨著天氣熱一邊聊天。

小林:「我的老天,最近是不是越來越熱了啊?熱到我都不想運動了!」
同事阿木笑道:「你少來,就算天氣涼爽你也沒在運動吧?上次不知道是誰在那邊說要多運動預防心臟病哦?」同事阿成加入戰局:「對啊,結果看你只去健身房自拍過幾次,後來咧?」

小林:「我後來想通了,心臟病就是天注定啦。我大舅吃得胖胖的也沒在運動,還不是沒心臟病。反而我們社區的一個阿伯每天運動,前陣子剛心臟病發送一呢!」阿木:「你少在那邊特例當通例啦,懶就懶,理由一堆!」
你是否也覺得心血管疾病是天注定?是否聽過天天運動仍心臟病發的例子?其實影響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很多,不能從一而論,但體能狀況的好壞對於心血管疾病是很有相關的,以下讓我們來看一篇最新研究。

體能跟心血管疾病的關聯



學者Justin Yang為了檢測體能的好壞是否跟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有關,他們利用伏地挺身的完成次數當作體能標準,在200022日至20071112日期間,對1562名消防員進行測試與追蹤,經過10年的後續追蹤與統計,發現能完成較多次伏地挺身的受試者,10年中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較少;而在其他研究也已證實肌肉力量對健康男性的全因死亡率和高血壓具有保護效果

因此體能好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也對降低危險因子有很大的幫助。想要體能好,正確有效的運動是不可或缺的!運動已經被證實有減肥、減少三酸甘油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提高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減少血中胰島素的濃度、降低血壓、增加心臟血液供給能力......等好處,因此無論你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適當的運動都能對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建議
雖然運動好處多多,但要注意的是運動並不是愈激烈愈好,有心血管疾病者更應該避免激烈運動,以免造成心臟病復發或有其他生命危險。因此雖然上述研究報告中是用伏地挺身,但請記得心臟術後短期內不適合讓手有過多承重,也不適合突然開始高強度運動,以免劇烈提高血壓。建議可以從低強度、拉長時間的運動開始,更重要的是要有專業心臟復健團隊的諮詢與照看,才能安全運動並無後顧之憂地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如果你有相關需求,歡迎洽詢振興心臟外科團隊,我們將為你量身打造適合的心臟復健運動!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如何對抗肌少症:運動是良藥



上次我們介紹了什麼是肌少症,希望能讓大家了解肌少症的成因、症狀、評估方法與後果,如果你沒看過上次的文章,或是印象有點模糊了,請放心,以下是重點提醒:
1. 過了30歲,肌肉就會逐漸流失。如果肌肉量下降加上力氣變小行動能力變差,那就很可能是肌少症!
2. 藉由測量肌肉質量肌肉強度行走速度,就能推斷是否罹患肌少症。
3. 肌少症會造成功能障礙、新陳代謝差、肥胖……等問題,容易讓老人生活失能死亡率提高

你可能會問:「肌少症感覺好可怕,如果自己或長輩罹患肌少症怎麼辦?」

其實只要遵循專業醫療團隊的評估與治療,就能將肌少症的影響降到最低,甚至恢復正常生活功能唷!我們整理了肌少症的治療方法,快一起來看看:

如何治療肌少症
目前肌少症的治療可分成三大類:藥物、飲食、運動。


藥物治療:人體老化時,許多維持肌肉的相關賀爾蒙濃度會逐漸下降,雖然可以藉由補充睪固酮、生長激素和類胰島素增長因子等賀爾蒙藥物來改善,但由於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副作用,在臨床上不建議使用,因此目前對於肌少症沒有專門且安全的藥物可以使用。由於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可能會加劇肌少症對人體的影響,所以肌少症患者若有慢性病,請依照專業醫療團隊的醫囑按時服藥唷!

飲食建議:要延緩肌肉流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充足的營養,最高原則就是均衡飲食,請見以下三大建議:


1. 六大類食物要均衡攝取,並且以新鮮天然的食物為主,減少加工食品,例如以 魚、蛋、黃豆作為優質蛋白質來源,少吃肥肉、肉鬆、香腸……等,並以糙米代替白米,用天然辛香料來刺激食慾,讓老年人肯吃又吃進好食物。
2. 建議利用少量多餐加點心的方式,讓食量較低的老年人也能攝取足夠營養,點心可用濃縮熱量和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確保攝取足夠熱量,例如糙米杏仁豆漿、雞蛋牛奶布丁都是很棒的選擇。
3. 除了均衡飲食、少量多餐,更重要的是必需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建議選擇黃豆、雞肉、鯖魚、黃魚、雞蛋和奶類當作蛋白質來源。每天的攝取量需達到每公斤體重1 ~ 1.5 公克,舉例來說體重 60 公斤,每天則需約 72 公克的蛋白質(約 10 兩瘦肉),並且要平均分配在各餐攝取,會有較佳肌肉合成效果。

運動訓練:由於老年人體能退化,常見的情形是因為體能不好而不想動,長期不活動後體能又更退化,造成惡性循環。若加上罹患肌少症,會對於行動能力、生活品質有更不良的影響,最後可能連走路、生活自理的力氣都沒有了。因此除了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是很重要的治療,不但可以改善症狀,更有增加體能、改善平衡、日常生活不用依賴別人…….等好處!


對於肌少症老年人的運動建議如下:
1. 對於平常不活動的老年人,建議先幫助他養成習慣,再循序漸進加強。散步走路雖然對肌少症無直接幫助,但可以幫助老年人改變不動的狀態,讓其習慣活動後再增加運動的天數與強度。
2. 建議依照老年人的體能狀態調整運動頻率,目標是天天運動!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交替練習,證實可以讓老年人有效降低脂肪、增加肌力,若體能不足與連續運動三十分鐘,拆開成早中晚各十分鐘也是好選擇。
3. 阻力訓練是維持肌肉質量、增進肌力最有效的運動!阻力訓練就是俗稱的重訓,有增加肌肉總量、增加肌肉強度、降低糖化血色素、增加骨質密度、增加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脂肪代謝速率、減緩關節磨損關節……等好處,建議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保持每週2-3次 每次20-30分鐘的阻力訓練,例如徒手肌力訓練、彈力帶訓練、自由重量器材訓練……等,都是很棒的選擇!

肌少症雖然可怕,但只要有均衡的營養與持續的運動,就能改善症狀、重拾健康,如果你有相關的疑問,歡迎洽詢振興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我們將提供給您最全面的專業建議與服務!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老年生活的隱形殺手:肌少症





某日午後,三五個街坊鄰居散步完,聚集在社區涼亭閒聊。
楊伯感慨地說:「人老了就不中用了,現在走路走得慢,走沒多久就累了,想當年從軍的時候……
阿森伯也搭腔:「我也是啊,前幾天我要搬個花盆,沒想到手握不住,種了多年的花就這樣摔了!」
阿成叔:「對啊,像我這麼胖,應該肉很多才是,卻覺得越老越沒力,都不知道胖到哪裡去了!」
眾人七嘴八舌感嘆,直到夜幕低垂,各自回家吃飯。

人老了真的就不中用了嗎?其實除了正常老化之外,力氣變小、體能變差,很有可能是肌少症搞的鬼!


什麼是肌少症

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各種老年問題都值得我們重視,其中肌少症就是導致老年失能的隱形殺手之一。人體肌肉約佔體重的3050%,實際的肌肉量依每個人的體質組成不同而定,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組織、強度、耐力會開始減弱。

過了30歲,若沒有持續運動與鍛鍊,肌肉就會逐漸流失,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大腿肌肉力量每十年下降10-15%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大腿肌肉力量每十年下降25-40%,講白一點就是變得虛胖又沒力。如果肌肉量下降加上力氣變小、行動能力變差,那就很可能是肌少症!

目前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如下:65歲以上,每秒鐘正常行走速度小於0.8公尺,或手握力較差,加上肌肉量小於特定臨界值,即可判定為肌少症,並可分成以下三類:


肌少症如何檢查

當你到醫院做檢查時,醫療團隊會安排以下檢查:
肌肉質量
一般會使用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 DXA)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 (Bio-impedance analysis, BIA) 來測量肌肉量。並利用四肢骨骼肌肉質量指數(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來評估肌肉量是否過少。


肌肉強度
可利用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此外亦可測量膝蓋的彎曲與伸直力量,以及最大呼氣流速,目前最常用的是握力器測量法。根據亞洲肌少症共識會的標準,男性慣用手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就是肌肉強度偏弱。

行動能力
以行走速度來說,如果65歲以上長者行走速度小於每秒0.8公尺,就是行動能力較差的象徵!


肌少症會怎樣

肌少症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其實對老人健康影響很大!依照影響範圍可分成三方面:
1. 功能障礙:由於肌肉力量減少,會使大腿無力,下肢功能變差,會導致容易疲倦、步態不穩,也會容易跌倒。又會因為疲倦、易跌倒而更不想活動,導致肌肉量越來越少,陷入惡性循環。

2. 新陳代謝差:肌肉與新陳代謝息息相關,例如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等都跟肌肉有關,而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是有相關的!

3. 肥胖:若同時有肥胖與肌少症時,會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兩者合併會對健康更有害!這更會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疾病,而使老年人的死亡率上升。


總結

肌少症雖然無聲無息,但是卻會影響生活與健康許多層面,若你想了解自己有沒有肌少症,歡迎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下次我們會跟大家說明如何治療肌少症,歡迎密切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