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各類誘因用得好,促進運動沒煩惱



某日午後,小林與阿城在茶水間閒聊。
小林:「走啦,今天下班去健身房流汗一下!」
阿城:「不要啦,好累耶,上次跟你去一次,沒想到回去酸了兩星期,連走路都在酸。真搞不懂你怎麼持續的!」
小林:「剛開始都是這樣啊,不過運動就是要持續,才看得到效果嘛。」
阿城:「再看看啦,我下班還是去買鹽酥雞回家看劇比較舒適。」

上述對話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許多人都知道運動的好,但真的開始運動時,卻往往無法持續,怎麼會這樣?


運動的好處與難處

運動能給我們的好處非常多,例如改善睡眠、防止跌倒、遠離三高威脅、降低肥胖、增進生活品質、降低慢性病發生機率、減少癌症發生機率、減少死亡率……等,其實隨著網路發達,各種健康知識流通,大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很好,也知道自己該運動,但有在規律運動的人依然很少。

根據統計,美國每年醫療保健費用接近1,170億美元,其中10% 過早死亡原因都與未能達到建議運動標準有關。儘管大多數美國人都能輕易實現運動建議,但事實上只有26%的男性、19%的女性、20%的青少年達到了【美國身體運動指南】的建議標準。

台灣也是如此,無論是成年人或學生運動比例都不高,除了造成肥胖問題之外,2017年公佈的的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種死因的危險因子都包含了缺乏運動!難道運動真的那麼難嗎?

一般人無法持續運動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酸痛疲勞:運動的好處需要時間才會顯現,但剛開始運動的痠痛或疲勞卻很快襲來,這種「甜頭慢、痛苦快」的情形造成許多人無法持續運動。

2. 沒有時間: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被工作與讀書佔據,因此要運動時往往會說:「沒時間啦!」

3. 社交缺乏:家人、朋友如果都沒有運動習慣,其實自己也很難開始運動,因為只有自己與親友的活動不一樣,會讓人感到孤獨而不想繼續。

4. 環境因素:氣溫是否穩定、氣候是否常下雨、運動場所的方便性、安全性、生活環境是否有公園、人行道……等,這些都會影響運動的意願與持續性。


如何促進持續運動

上述的原因人人都會遇到,但也不是無法克服,根據美國衛生公共服務部的研究,只要打造適當的制度與環境,配合科技的使用,就能有效促進民眾運動,並且養成運動習慣!

例如:對維護健康、避免慢性病的人,給予醫療、保險等方面的獎勵、培訓醫療相關人員給予病患運動建議、企業雇主可建立環境鼓勵員工運動、公部門可透過合約條件讓合作廠商運動、從各級教學校育養成運動習慣……等,雖然這些措施都有效,但大多偏向政府或企業管理者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果是個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 由簡入門: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建議從簡單的走路開始,先讓身體慢慢調整,循序漸進的加強運動強度,才不會因為一下子過度運動,導致全身痠痛而再也不想運動。

2. 社群支持:如果親友不運動,可以試著加入運動社團、運動課程等社群,讓自己在團體中運動,有人可以分享運動的喜悅與過程,有了心理支持會更容易持續下去。

3. 科技輔助:利用運動手環、智慧型手錶等科技設備,搭配各類運動記錄手機app,可以藉由將運動數據視覺話、具體化,來督促自己設立目標、自我監控,並且可以透或社交媒體來互相分享,讓運動變得更有樂趣!


簡單的運動就能對健康有很多助益,運動並不難,難的是開始與持續,透過以上的方法,你也能輕鬆運動、持續運動!有任何相關疑問,歡迎洽詢振興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我們將很樂意為您提供諮詢!